亚洲夜夜性无码,久久久无码A片观看免费,性一交一乱一伧国产女士SPA,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亚洲

微信公眾號手機站

地礦新聞

最新新聞
圖片新聞
地礦新聞
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>>地礦新聞>>地礦新聞

“弘揚地質‘三光榮’精神 助力集團高質量發(fā)展”征文(之十)

地質工作其樂無窮——憶從事地質物探工作二三事

陜西地礦物資退休職工 田勝利

來源:管理員     所屬分類:地礦新聞     閱讀次數:3467    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8-09

微信圖片.jpg


    1974年初我在陜北農村插隊。1976年底招工來到陜西省地質局第十四地質隊,從此成為了一名陜西地礦人。后來被單位通過政審推薦,有幸成為最后一屆的工農兵學員。掐指一算已46年了。然而,當年從事地質物探的一些事,卻歷歷在目,記憶猶新……

  

    ——剛獨立工作時遇到好同事。我曾在物探隊工作過一段時間。記得1982年春在陜西省山陽縣色河鋪鎮(zhèn)一帶搞航磁異常剖面檢查工作。分隊安排我去物性組,主要任務是在野外采集巖礦定向標本,回來后進行標本磁性測量分析。因為第一次獨立接觸采集巖礦定向標本,心里沒數,故向分隊地質工程師羅生芳老師請教。每次出工前,我就告知要去地點,然后他就告知我該區(qū)域是什么巖層及走向。尤其在野外現場剖面線上,他手把手地教我如何采集定向標本以及注意事項,讓我十分感動。身教勝于言傳,老地礦人這種“傳、幫、帶”精神,讓我難以忘懷。當年工區(qū)區(qū)域跨越三個縣域,地層復雜,山體破碎帶又多,而巖石裸露的新鮮面又少。要采集一塊符合標準的定向標本,實屬不易。在羅生芳老師的具體指導下,我很快掌握了其技術要領,圓滿地完成了當年采集和測定標本的任務,受到分隊領導的表揚。我也很慶幸在野外獨立工作時,能遇到一位好同事、好老師。

  

    ——野外作業(yè)受災時遇到好團隊。1983年春天,我擔任陜西省山陽以西航磁異常普查工區(qū)一區(qū)長,帶領12個人(含炊事員,駕駛員等),配備一輛嘎斯卡車,駐扎到大山里的園子街公社附近。此項工作即辛苦又磨練人的意志。首先要安排好各臺班生產時間與當天完成任務目標,其次是做好后勤生活和車輛安全保障,同時也要充當上山替補員。

  

    正當我們工區(qū)完成生產任務過半時,7月初的一場幾十年少遇的大暴雨襲擊了山陽縣地區(qū)。我們駐地元子街公社境內的峒峪河流域出現了嚴重的山洪泥石流、滑坡、崩塌等現象,電力、通信、公路毀壞程度十分嚴重。一時間使得我們與外界無法聯(lián)系。野外作業(yè)被迫中斷,轉入抗洪救災。幸好當年省地質局曾給野外分隊都配備了小型軍用15瓦短波電臺步話機。我每天兩次與分隊部保持電臺聯(lián)系,互通情況。由于災情發(fā)生后,為了盡快地掌握災情及上報災情數據,地方政府也很焦急,公社領導主動找到我們,請求給予幫助。我二話沒說,當即就開通電臺無線通話,讓公社領導與色河鋪區(qū)公所領導進行通話并及時上報災情。我們主動搭建起地方部門協(xié)調的橋梁,把省、地、縣、區(qū)各級黨組織對人民群眾的關懷傳遞下去,正確指揮應對和指導抗災救援工作有序地展開。另外工區(qū)的卡車也隨時聽從公社調遣,轉運物資和傷病員。工區(qū)也將幾把大手電筒和汽油等物料支援給公社。經過20多天的奮戰(zhàn)和生產自救,我們和當地群眾度過了難關,恢復了野外生產作業(yè),最終安全、如期完成了野外生產任務。到了10月底收工時,簡易公路還沒有搶修通車,分隊領導決定把嘎斯卡車留在公社院內封存。大家只好肩扛被褥行李和儀器資料,步行30多里山路,走出大山溝。沿途看到荒涼的水災掃蕩后的情景,大樹被連根沖倒,大片巨大的石頭被沖至村民房屋旁邊,悲情由然而生。我們向老鄉(xiāng)們告別,向大山道別。我們地礦人在抗擊洪災過程中,用實際行動,贏得了色河鋪區(qū)公所和園子街公社的通報表揚,受到駐地人民群眾的稱贊。此工區(qū)的物探研究成果,佐證了該地為商洛地區(qū)多金屬礦體的富集區(qū)域,為進一步挖掘開采提供了靶向目標。

  

    ——學習新技術時遇到好領導。1984年春天,我調到物探隊重力分隊綜合研究組工作。此時我又遇到了物探高級工程師趙鳳蘭組長這位好領導。她為人和藹,業(yè)務精湛。當年綜合研究組的任務是《西安市地裂縫監(jiān)測研究分析報告》,其中有野外百公里的地質剖面和重力測量,也有室內應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大量重力數據的統(tǒng)計量化分析,此工作對我是一個新挑戰(zhàn),我向趙工認真請教,天天讀練電子數據紙帶,在趙工精心指導下,不分晝夜的反復練習,很快掌握了其技術要領并能夠獨立進行判讀。隨后分隊安排我和一位同事,帶著重力數據資料出差到北京,在中國地質技術計算中心進行數據處理,由于各省局來人較多,中心安排我們凌晨3點鐘上機房,一直堅持到天亮才完成電算數據處理任務。讀取重力數據雖單一枯燥,但很有成就感。我要感謝我的好領導——趙鳳蘭高級工程師,她讓我在第一時間內接觸到地質科學研究工作的前沿新科技,有了新見識,開闊新境界。

  

    幾十年的地質工作,猶如彈指一揮間。今天,地質人的“三光榮”精神不能丟!尋找寶藏報效祖國的高尚情操不能丟!要傳承地礦文化,賡續(xù)地礦精神,為我們陜西地礦集團高質量發(fā)展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動力!